德阳经开区: 自主创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
发布时间: 2020-07-23 来源:德阳经开区 浏览次数: 打印

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,创新技术是关键。

“华龙一号”是我国第一个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站技术,国产率高达85%以上,涵盖众多领域总计700多件专利,其首台发电机由东方电机自主研制;去年9月27日,G50项目在东方汽轮机点火成功,标志自主化重型燃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;今年7月12号,由东方风电研发的我国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兴化湾二期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,这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发并投入运行的单机容量亚洲地区最大、全球第二大的海上风电机组……

这些成果的背后,创新技术是关键。重装之都德阳如何老树开“新花”?全面创新改革是具体路径,将“德阳制造”升级为了“德阳智造”,先进制造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。而德阳经开区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主战场,通过政府引导、政策支撑、资金支持等方式,稳步提升高端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,大力发展通用航空装备、燃气轮机、轨道交通装备、新能源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,实现了“提质振兴”“崛起壮大”。

抓住科技创新关键点

推动辖区企业转型升级

轨道交通装备是德阳新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之一,盾构机则是轨道交通装备中的高端产品,又被称作“工程机械之王”。

今年5月,由中铁装备研制,在思远重工总装生产的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——“云岭号”下线,标志我国隧道掘进机的研发制造能力高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。“我们生产的盾构机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。”经开区辖区企业德阳思远重工负责人杨明说道。

德阳经开区围绕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,通过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成功研制生产全球最大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、国产大飞机C919起落架等130余项关键部件、世界最大的核电汽轮机低压转子等一批“大国重器”。

目前,经开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拥有英杰电气、思远重工、中嘉实业、东方阿海珐、新泰仪表等高新技术企业28家,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,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,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,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4家。二重集团、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打造“四川省先进模锻压创新中心”;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KUKA共建“四川省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”。建成西部唯一一家国家级“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”,2018年,成功入选工信部“大中小企业融通型”双创升级园区。

创新园区治理模式

推动集中集约集群发展

德阳经开区通过推动新材料及新型建材产业上下游延伸,引进东方雨虹生产基地、信义玻璃深加工产业园、联塑管材二期、谐诚玻璃、勤联新材料等一批项目,形成50亿级的新材料产业集群。同时,坚持以产业规划、产业准入、投资强度,规范项目投资,引导产业高度集聚,打造装备制造全产业链,布局形成重装产业园、高技术产业园两大产业功能区。

近年来,德阳经开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统筹推进园区产业规划、招商引资、结构调整、科技创新、资源配置、服务体系建设,推动集中集约集群发展,先后获批国家高端装备标准化试点园区、四川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,走出一条转型升级、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
针对产业竞争乏力、新动能不足等问题,做好减法,关停淘汰过剩产能企业7户;做好加法,激发国有企业活力,开展“百企小升规”行动;做好乘法,实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,推广“互联网+智能制造”,在建智能工厂(数字车间)11个。针对中小企业配套能力、抗风险能力弱,打造“龙头企业+产业园+中小企业”孵化载体,着力解决企业“弱”的问题。据了解,该辖区7家央属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中小微企业3000余家,配套金额50亿元。

成效背后的另一大法宝,就是优化环境。经开区不断加强政策支持,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,为装备制造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,全面推进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。

德阳经开区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许双全表示,将坚持前瞻布局,主动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,加快培育衍生一批引发产业体系重大变革的高新产业,坚持做优存量,激发和培育重点企业新优势,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,建设一批示范性智能生产线、数字化车间、智慧工厂,推动辖区大中小企业智能制造技术更新发展,进一步整合资源,推动产业集聚,形成协同错位发展的产业新格局。

责任编辑:经开区网站管理员
主办: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地址:四川省德阳市泰山南路二段733号投资服务:400-102-3450邮编:618000 蜀ICP备19013927号

川公网安备 51060302510715号

网站标识码:5106000018